五月初夏时节,河南兰考县的泡桐树花期犹在。今天是焦裕禄逝世59周年纪念日,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担任编剧,马俊丰执导的话剧《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开启首轮十场演出。

为焦裕禄和他种下的泡桐树 话剧《兰考》吟唱一首赞歌

文汇报 2023-05-15 11:20

五月初夏时节,河南兰考县的泡桐树花期犹在。今天是焦裕禄逝世59周年纪念日,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担任编剧,马俊丰执导的话剧《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开启首轮十场演出。作品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与河南黄河艺术团联合演出,创排过程历时近一年,旨在传承焦裕禄精神、讴歌兰考新时代伟大历程,以今日崭新之兰考告慰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焦裕禄。

一片泡桐林,见证好日子的到来

“一个村庄、两个家族、三代人,《兰考》承载了巨大的意识容量和现实容量。”在剧中,黄昌勇打破主旋律题材的传统窠臼,提取兰考与上海的天然联系,即离开聂马庄的上海知青、技艺缘起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兰考古琴和老支书去上海打工的女儿三条线索,实现近半个世纪的时空跨越和叙事切换。深沉的亲情、波折的友情、斑驳的爱情,经历一个甲子的沉淀,酿出一盅醇厚的美酒。据黄昌勇透露,剧中几位重要人物均有真实原型,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融合了多位模范村支书、模范第一书记的影子。

出走的年轻人、破败的村庄、没有盼头的日子……曾经,“为什么聂马庄这么穷”是久久盘旋在每个人物头顶上方的阴影。剧中,破局之物正是兰考的历史和象征——泡桐。作品主人公、老支书马水生(刘鹏 饰)坚守了半辈子的泡桐园构成故事的主要矛盾,话剧围绕不同时期泡桐树的毁坏砍伐、恢复栽种和开发利用,折射出不同时代下兰考发展理念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纠葛。《兰考》的精神支点焦裕禄则出现在马水生的回忆中,焦裕禄在病榻前留下的最终嘱托促使了马水生放下内心的重担与纠结,全力支持古琴事业。

创作伊始,黄昌勇就把关注点聚焦于新时代的兰考。2017年,经过三年苦干,兰考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兰考有着“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美誉,泡桐树正是这项强县富民的产业的重要原料之一。民族乐器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和传承保护,也为连接兰考的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找到了文化之根。

两地合作,探索红色文化传承新模式

绚烂繁盛的泡桐花、漫天飞舞的黄沙、夜晚的窈窈树影……《兰考》的视觉审美令人印象深刻,多媒体影像以高级感碰撞厚重感,将民俗和叙事灵活融合,打造意象丰富的多重美学体验。在创排和装台过程中,浓郁又诚挚的情感一次次在导演马俊丰心中激荡,“剧组上下的内心掀起过无数次巨浪,希望这股巨浪能够涌向观众心中。80后的演员刘鹏对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印象深刻,来到兰考排练演出的这些日子,刘鹏真切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路上,他们总会热情地推荐我,去看看焦裕禄教育基地,去看看黄河的最后一道弯。”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是《兰考》的第一批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他感受到陌生感、代入感、新鲜感交织的体验,看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戏剧性的融合,“整场演出像是一部大片,其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戏曲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兰考》中的一半演员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协助成立的河南省黄河艺术团。“建一个团、办一个班、打造一台剧目” ,2021年12月,兰考县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包括艺术人才培养、艺术作品创作以及剧院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事项。目前,被称为“兰考班”的河南黄河艺术团成员已顺利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为期一年的表演培训。

早在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与上海市教委签署了首轮《豫沪教育合作协议》,确定通过高校结对合作模式,开展高等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上海戏剧学院是首批上海高校代表。此次与兰考县人民政府的合作,是豫沪区域合作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新开拓新成果,由上戏艺术管理专业师生团队组成的队伍,将持续为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运营提供专业指导和管理服务,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模式新机制。(王筱丽/文 尹雪峰/图)

更多推荐